51、只教一次噢
在家里做功课,和在学校上课不同,孩子往往以为反正父母会教到自己懂为止,因此养成依赖性和精神松懈的习性。父母也确是不厌其烦地教到孩子懂为止。然而越是这样,孩子自己越失去对学习的注意力。
因此,父母可以在教孩子功课前,事先声明“这里我只说一次噢”,以消除孩子本来以为“随时可以问”、“可以听好几次”的松懈想法。这对短时间内增进学习内容的理解,颇有帮助。
同理可见,电视和收音机的空中教学,因为只能听一次,听众非得提高注意力,增进理解力,因此能获得学校上课所无法得到的意外成果。在家做功课也一样,有时不妨采取电视教学的方法,这种单行道式的教法,也能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52、压轴放在最后,记忆最为深刻
平时,我们听人演讲,一开始注意力很集中,慢慢地就开始分心,但突然间听到主讲人说“以上虽然拉拉杂杂说了很多,不过最后我仍要强调的,也是希望各位铭记在心的是……”顿时精神为之一振,努力记住主讲人最后说的话。
这种“记得最后说的”效果,一则来自了解整体内容之后,又加上整理、提要和强调等手法而加深了印象;另一方面,则因为这是在“最后”所说的。
原来人类的记忆,具有所谓“系列效果”,对一系列的学习,最初和最后的部分,印象最为深刻。而最后所学的,比最初所学的,时间上较为接近,记忆犹新,也有助记忆,因而最容易留住印象。
所以,在教孩子时,若希望他们绝对要记住的事,如果放在最后教,可以在孩子的记忆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53、挑出重点单独教
人类的记忆,在别种事情进来时,前面的记忆会减弱,渐渐变得很难想起来。这种倾向,尤其在后来记忆的内容与以前记忆的内容类似时,特别显著。
也就是说,如果要牢记一件事情,最好不要接着记忆其他类似的东西。这样的话,已经记忆的部分会特别突出,而且印象鲜明深刻,这在心理学上称为“凝离效果”。如果能好好应用这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大大加强记忆力。
例如,父母发现有某个重点,或要孩子理解该科目所需的关键点时,最好把这些地方突出,和其他功课分开教。当天教给孩子的功课,可以只限于这一重点,其它的事情都不要管,这才记得清楚。
这样,重点的记忆,才不会被多余的记忆所妨碍,可以留下比较鲜明而持久的记忆。如果贪得无厌地想记许多东西,结果反而什么也记不得。
54、和现实结合,记忆更深刻
孩子每天在学校学到的东西,时间一久就会渐渐忘记,而恢复到原来一无所知的状态。其原因之一,就是知识和现实生活没有结合。换句话说,在孩子的生活中,学校所学的东西,并不是不可缺乏的知识。所以,父母如果能把这些知识,尽量和孩子的现实生活拉上关系,则可使孩子的知识变得更确实。
一个在美国做过的实验,便充分说明了这种效果:某个小学集合了六位能力较差的学生,和六位能力中上的学生,让他们学习同样的事情,而能力较差的一组学生,所学的一切,都和假设的“儿童村”有关系。无论算术、社会、理化、语文等科目的教学,都透过该村子里的买东西、村子的组织、发生的事情、与村民的谈话等方式来进行。实验了11个星期后,先前能力较差的六人小组,后来的成绩,反而超过了以前成绩中上的六人小组。
这种方法,其实不必特别创造一个“村子”,也能充分活用在每天的生活中。因为这些学校教的知识,都是父母和孩子每天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得上的。
55、低年级学生预习有反效果
补习的害处之一是,学生在学校不再认真听课。据一位老师说,他在学校拚命认真教课,可是学生却说“这些我们在补习班已经学过了!”这使他深受挫折,感叹不已。
也许受补习风气太盛的影响,父母变得不太信任学校,于是家里的学习,往往不把重点放在复习,却一直往前预习,父母总担心完全靠学校的上课,将来的升学会有问题。可是要知道,在家学习的内容,如果超前学校的进度,只有养成孩子在学校不认真听课的习惯。
尤其孩子读低年级时,正是必须打好基础学力的阶段,与其比上课进度超前,不如要孩子把已经学过的彻底记住。小学时代,让孩子复习在学校所学的功课,确实弄清楚,并加深理解,可以提高他们的成绩。
本来小学的功课,就不至于难到非复习不能理解的程度。因此,在家里做功课,以复习占八成、预习占二成的比例最理想。这种预习,也应把重点放在引起想听学校老师讲课的兴趣为限,最好不要深入学习内容的细节。
56、让孩子选择先做的科目
父母督促孩子做功课时,主导权往往转移到父母身上,孩子变成被动的态度在做功课。这时,如果父母要教他们两科以上的功课,不妨让孩子来决定从哪一科开始。
有一家公司,每天早晨上司会交属下当天必须完成的几件工作,至于哪一件先做,如何进行,则完全由职员自己决定。据说这样做,比一一由上司吩咐“先做这个,再做那个”的工作效率高。
就象结婚对象,如果由自己选择的话,不管对方多么令人难堪,既然是自己决定的,只好坚守到底一样。人类对于自己意志所选择的事物,比较能够负起责任,贯彻到底。因此,对于孩子本来就不太起劲的学科,至少一开始就让他们自己选择,让他们觉得当天的功课,是由自己的意志决定的,这样,父母才可以期待他们拿出贯彻到底的意愿,集中精神继续做下去。
57、寓读书于游戏计划中
自动自觉的意志,对孩子的学生非常重要。可是要孩子自动自觉地学习,真是谈何容易,从“你自己自觉会念吧!”这句话,我们已经可以体会到,大人不太承认孩子有自觉性了。
因此,不要直接提到“做功课”的事,最好采用间接方法,从旁引起孩子自动想读书的欲望,当然这也相当困难。不过可以试着在要求他们拟定读书计划时,不要老是直接提到读书、读书,倒不妨先让孩子订一个游戏计划。在孩子详细订好的游戏计划进度中,自然会把读书的时间包含进去。
如果提到游戏计划,孩子一定不会讨厌,自然会欢天喜地着手拟定。而在不知不觉之间,读书计划,也象一张图画中的“背景”和“主体”一样,同时被孩子画出来了。这计划既然是依照孩子自己的意思所拟的,他们自然会起劲地去做。虽然不能说是“欲得虎子,先射虎母”,但是若要孩子想读书,先从游戏进攻,也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
58、训练孩子“视觉型”的记忆
孩子的记忆,从“听觉型”转变为“视觉型”,大约以九岁前后为界限。也就是说,由起先的听到什么,记住什么,转变成后来的看到、读到什么,而记得什么,而且也以这种方式理解,比较迅速确实。
这种“视觉型”记忆,也分为适合用阅读文字来理解和适合用看图来理解两种。例如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验:第一次去找一个地方时,与其用文字写着“在某车站下车,从某店处转弯……”还不如画一张地图来得容易明白。同样,在孩子的学习中,有些事情以图表示,才能名副其实地“一目了然”。
尤其对转变为“视觉型”之后的高年级孩子,训练他们由“看”来理解,和以视觉化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东西,对于将来学习更深的课程时,帮助非常大。例如,可以让孩子以图形交代出学习的关键项目与其他项目的关系。这样,他们读到、听到的内容,不但可以简单明了地整理出来,并且容易理解和记忆。
59、写日记有助于学习
提高理解力、表现力,可以提高所有学科的成绩。因此,不妨每天让孩子写日记,就算写一行也好。
写日记不但可以训练表达力,同时也对养成读书习惯有帮助。而且,每天就算只写一点点,日积月累,也能教给孩子积少成多的乐趣,等到他们上了初中、高中之后,随着课业的加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结果。
以日本教育、心理学家多湖辉为例,小学时代他是个讨厌读书的调皮学生,让老师和父母都大伤脑筋,不过,他小学时代就已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因此加强了以理论思考及具体表达的能力。他认为后来能侥幸考上高中,也要归功于写日记的习惯。因此正如写日记一样,求学也不是一天就能求得的,必须10年、15年……持续不断才行。
从父母的立场来说,要孩子写日记,可以了解孩子现在到底在想些什么,这也可以作为教学方法的参考。
60、嘴里大声念,脑中记得牢
我们往往在查完电话号码之后,为了避免忘记,嘴里会反复念着:“3087111……”。
原来,脑子里记忆的东西,因为从嘴巴念出来而产生了补充加强作用,使记忆变得更确实,记得更清楚、更深刻。
一般来说,人类的记忆,越是动员多种感觉器官,记得就越确实。用耳朵听,用眼睛看,用手写,再比手画脚地试试看,越是手、脑、五官并用,效果越好。其中尤以出声念出来是最轻松、最能反复活用、利用价值最高的一种方法。例如九九乘法表,一定要出声念才更好记,就是一个好例子。这方法可以多多应用于各种场合。
此外,念出声音的方法,在确认解答问题的程序上“这里要这样做,然后这样做……”或操作复杂的语言、数字时,也同样适用。声音,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能帮助记忆,增进知识,提高成绩的最佳武器。
61、速度和正确同样重要
教孩子做功课时,父母常会说“慢一点没关系,只要做得正确便好。”可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却相反,因为像“读书、写字、计算”这种以正确为最高前提的单纯作业,做得快可以提高精神的紧张度,往往和正确性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例如打字高手,以惊人的速度打字,而几乎没有错误,这不仅是单纯的熟练而已,由于打字速度的加快,产生了对工作的集中注意力,以正确度表现了出来,如果请打字高手慢慢打,反而使注意力分散,因而会错误百出。也就是说,当面对“读书、写字、计算”这些作业时,如何使精神集中于课题上,是提高正确度的重点。而要集中精神,加快作业速度,也是不可缺少的。
当然,一开始也许“快”和“正确”不能两全,那么与其求正确,不如先把重点放在养成快速的习惯上,则是一个好办法。
62、训练速读有助于学习
检查考试成绩不好的学生的考卷,从他们的答案中,往往可以发现,他们不了解问题的要求和意思。换句话说,他们在寻找解决方法以前,连该回答什么都不知道。
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从观察他们念问题的方法,就可以立刻了解到,他们大部分是用眼睛一个字一个字看下去的。这样就算把字念出来了,但文章的整体意思,却极难掌握。就像在一个大操场上,动用许多人的排字表演一样,如果我们光注意每一个人的动作,那么就会完全搞不清楚全体人想要排出来的字到底是什么。
对于有这种缺点的孩子,有必要让他们彻底好好读书,但并不是一般的读法,而是训练他们尽量速读,这是提高所有科目成绩的关键。比方说孩子读过之后,父母立刻问他们“书上写了什么”“结尾怎么样”,这是帮助他们养成能大略抓住重点的诀窍,而且相当有效。
63、及早养成默读的习惯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刚刚学会字的读法时,是从一个字一个字开始读的,渐渐进入可以一口气读两三字一组的片语、字群,乃至文章的段落。每次读的单位愈大,读书的速度也愈提高。这个阶段,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就是养成默读的习惯。
通常随着读书速度的加快,我们自然都会养成默读的习惯。不过也有少数孩子,还一直无法摆脱逐字逐句出声读,或嘴巴不动就没办法读的“念书”习惯。前面虽然说过,发出声音读书很有效,但那是建立在能够默读的基础之上,刻意去运用的情况。
为什么默读的习惯很重要呢?因为随着读书速度的加快,知识与情报的获得能力也大为增加;同时,在思考事情时不可缺的,也就是脑子里在运转的语言,用法会更加熟练。而平常我们默读时,眼睛过目的地方,和头脑里所理解的部分,两者的差距会加大,因而读书速度可以加快,同时也能训练头脑对文字的解释、重组、批评等活动。
对现代人来说,默读已是理所当然的习惯了,这和知识的发展有重大的关系。因此,如果孩子还一直改变不了口读的方法,最好尽快改成默读。这样对孩子的未来,会有极大的帮助。
64、加强写字与计算,能培养实力
很多人批评,最近孩子的基础教育是“歪斜的三脚架”。因为,过去一直被视为初等教育三大支柱的“读书、写字、计算”之中,写字和计算如今都极端恶化了。在这种不平衡的基础之上,要再堆积什么,都会纷纷滚落,正如三脚架的两腰矮了半截一样。
至于“读书”,最近因为电视和漫画等的影响,就算读得不够,也还有颇多学习的机会。然而在“写”和“算”方面的训练,就要父母多用一点心思了。
很多父母表示“低年级的孩子,对于练习写字和计算,觉得很无聊。”因此母亲不敢太逼孩子,其实越是低年级的孩子,越是保留着原始的幼儿心性,对于单纯而机械性的训练,并不如父母想像的那样觉得很痛苦。
但如果长时间训练,就会出现幼儿心性中的另一个特征——“腻烦”。至于象这样机械式的训练,与其集中学习,不如反复学习来得有效。因此,就算只花一点点时间,只要持之以恒,每天重复练习,那么孩子非但不觉的痛苦,而且可以建立稳固的“读书三脚架”,往后便能不断累积,加强实力。
65、有趣的读物,可以加强理解力
前面已经提过,对小学生来说,与其理解每一科目的课本内容,不如加强他们的读书理解能力,才能提高成绩。
有一位非常喜欢棒球的小学生,他因为收集职业棒球选手的照片,而会读选手的名字;因对报纸上的体育版、有关棒球的书感兴趣,渐渐地能够理解困难的说明内容。这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本来并不很好,他的父母还担心他的学业,可是不久之后,那孩子不但语文成绩,甚至算术和社会科,也在班上拿到第一、二名的好成绩。
其实不只是小孩,大人也一样,没有比让自己读一本自己不想读的书更难受的事了。为了增进孩子读书的理解力,首先就要让孩子读他们感兴趣的读物。如果这是和语文、社会科、算术有关的,那么无疑对于学科内容的记忆,会很有帮助,虽然有时并不见得直接有关。与其让孩子心不甘情不愿地面对书桌,还不如让他们多多阅读感兴趣的东西,对提高成绩反而有效。
66、词性要严,语汇要松
有一个孩子作文时,写了这样一段句子:“下次当我打击的时侯,一定要打中。”假如你念了这句子,会对孩子怎么说呢?写成“当我打击的时侯”有点奇怪,那么是不是应该写成“我当打击手的时侯”呢?或者活用“当……的时侯”而写成“当我到球场的时侯”“当我打棒球的时侯”呢?但是,这真的是孩子想要表达的意思吗?
其实这孩子想要说的是“当‘轮到’我打击的时侯”。
我想,这孩子本是想使用新学到的生词“打击”,而且从这生词,他也想像到球棒真正传到自己手中时的情景。因此,如果光改成“我当打击手的时侯”,可能令人联想的是下一次的比赛,或更长久以后的事,而失去了真实感。
很多人表示,我们不应该把下雨的声音,硬性规定成“淅沥淅沥”,如果确实站在培养孩子丰富的想像力、独特的表现力的立场,那么过分限制孩子的词汇是不对的。但是构成文章基本“词类结构”的用法,却有必要严格训练。这篇作文的例子,就因少数字的混淆,而使文章的结构和语意交代不清。
67、寓算术于日常生活
像算术这种必须日积月累的学习科目,一旦遇到难题之后,就很难跟上进度。可是学校里的教学进度,却不会特别配合跟不上进度的孩子,怎么办呢?
这种“落后”现象最容易产生的时侯,据说是出现小数、分数的三、四年级。和过去的整数加减乘除不同,因为加进了新的数字概念,因此对小孩来说,实在很难理解。这件事从相反的角度来看,如果能克服这分数、小数问题,那么非但孩子的功课不会落后,反而是提升成绩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因此父母亲在日常生活中,尽量越早让孩子熟悉分数、小数、百分比等概念越好,例如“给你二分之一个苹果”或“零用钱的百分之二十五要储蓄起来”等。平常遇到机会,不妨多多利用。
如果平常在生活中,能透过具体的事物来教孩子,那么孩子一旦遇到新的数的概念,感觉上也会比较容易理解,学校的课程进度,突然间由整数进入分数时,也不至于因为慌乱而无法了解。
68、借划拳训练计算能力
目前学校中以算术为主的所谓落后现象,似乎比想象中更严重。虽然原因很多,但至少计算的基础训练不够,显然要占原因中的相当重要部分。
由于学校教学进度的急迫,老师没有足够的时间训练学生,因此家庭中的训练就变成主要的了。尤其加法和减法的基础——补数关系,也就是一和九、二和八、三和七等加起来等于十的两个数字关系,必须在低年级之内,学得滚瓜烂熟才行。
父母可以用划拳式训练法,帮助孩子做好计算的基本训练。例如父母伸出三根手指,然后小孩必须伸出能将其凑成10的数目,那就是伸出七根手指。当然,这时侯可以两手并用。
就这样反复多次以不同的数目练习,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孩子反应的速度也加快,不再需要考虑就可以立即反射地答出来。
就像这样练习,以后不必用手指,只凭嘴巴出声或写在纸上,就能正确计算,而有进步。
这种方法的长处是,可以养成孩子的反射性对答能力。在玩划拳游戏中,不知不觉培养了计算的基础能力。
69、单纯的计算是数字感的基础
小学的算术,在程度渐渐加深之后,最后终于会出现连父母都不容易了解的“集合”概念。在这种时代风潮之下,过去曾经占初等算术中心地位的计算练习,往往有被轻视的倾向。然而像这样忽视计算练习而急着往更高深的课程猛冲的做法,绝对无法增进算术的真正实力。
因为所谓计算的练习,目的并非只为导出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正确答案才做的技术练习而已。确实,单纯的计算问题,容易令人厌烦,反复的演算,表面上看来也似乎很浪费时间和精力,需要很大的耐心和毅力。可是从这看似浪费的反复之中,孩子对于“数目”这东西,却在不知不觉之间,感到亲切,而能渐渐建立起切身的“数”的概念和“量”的概念。
现在的电子计算机如此风行,看似枯燥的计算力,尤其易遭人们忽视。因此,父母若能多加强孩子的计算能力,将有助于他的数理能力。
![]() |
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