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慧文化养生网
福慧私家武医学堂主办
账号:
密码:

微信公众平台:wjw36935   微信:wjw36930

 手机:17620328768























       我们的网校

  我们的教学网店 

 个人微信:wjw36930

 手机:17620328768

 

 扫一扫关注我们公众号吧


视力提升班报名表.doc
40.0KB下载
上一页 1 下一页

浅谈孩子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三)以武入道与思维体操

浏览数:126 


          浅谈孩子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三)

              以武入道与思维体操

                                本文于2012年6月24日发表于学堂新浪博客

   前面谈到的一些培养学习能力的方法主要是在语言方面,无论是互动式的卡片识字还是小和尚念经般的经典诵读,都是能让孩子嘴皮子动起来的方法。我们选择拗口的古文和英文让孩子诵读,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增加难度,以便更好的培养语言能力,达到提升思维让孩子变的更聪明的目的。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会发现,凡是语言能力(口才)好的人,一定是思维好(聪明)的人,但是聪明的人就不一定都是口才好的人了。所以想让孩子变聪明起来从小进行语言训练就是重中之重了,相信大家对这个问题都能很好理解。

   下面我想谈一下通过体育运动(武术)让孩子变聪明起来的方法,并且我还想说武术是提升孩子综合学习能力的重要课程,可能就会让很多人大跌眼镜了!因为这完全违背了中国几百年来的“常识”。人们对读书人勾画的理想形象,就是“文弱书生”,“白面书生”,就是一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相公”,如果读书人不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样子,不戴一付深度眼镜似乎就不太像是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当然,上面这种说法太直接了不太好听,换个词汇就理所当然了:同样含义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难道不就是中国读书人长期以来自我陶醉的荣耀之语吗?现在从小学到高中,体育课形同虚设,具有学者风度的眼镜族、还有豆芽菜、小胖墩等越来越多,学校的豪华体育馆和塑胶跑道成为一种面子工程,对于涉及需要评价人体自然能力方面的用词,往往倾向于负面:比如“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一定得“弱不禁风”到“手无缚鸡之力”,才像个“正宗读书人”的样子。

    当然这些都是自南宋朱熹老先生以后的事情,与先秦时期慷慨激昂,善于且勇于进取的读书人完全不同;也和盛唐时期李白等文人喜欢写诗,同时也喜欢舞剑和从军不同,与经常做“边关梦”和“万户侯”理想的唐宋诗人、文人们也不同了。被尊奉为儒家祖师爷的孔子,本来就是一个“什么事情都会做”的人(少也贱,多能鄙事),而且力能举鼎,史书上说他可以把城门都扛起来,可能更是会让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了。

   中国古代一直就有“以武入道”和“以武入禅”的说法,就是要通过练习武术的方式来提升智慧和思维水平,以及心理控制能力。佛家和道家,都号称“方外之人”,并不留恋物质世界,而致力于追求精神上的至善之境。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武术作为训练身体,思维和心理的手段,这显然是大有深意的。

   本人做过多年武术教练,教过的武术学生有近千人,早在12年前(1999年)就发现了一个怪现象,原本文化成绩不太好的小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武术训练后考试成绩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如果谁什么时候不参加训练了,谁的文化成绩很可能就会下降,恢复训练以后,分数又会升上去,反复多次都是如此。当年我是这样向家长们解释这个现象的:

   一、孩子文化成绩不好,绝大多数人是因为懒散和不守纪律,如:上课不认真听讲,开小差或做小动作,不做作业等,而练武正好是治疗此症的“灵丹妙药”!因为孩子练武后不仅要吃苦,还要受到比普通孩子要严格的纪律约束,无论是列队集合,还是言行举止都得有一定的规范,特别是上武术课时更要求做到“不吵闹,不乱跑,不偷懒;眼带来,耳带来,心带来”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对武术老师也有些像士兵对待将军一样,一切行动听指挥,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孩子在学校上课也就会有良好的组织纪律性,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更不会不听老师讲话或偷懒不认真做作业了。

   二、有些孩子文化成绩不好是因为接受能力差,大家从影视武打片的醉拳、猴拳以及对打表演中可以看出,武术运动员是模仿和应变能力最强的群体————心灵手巧,学什么像什么,而包括读书在内的任何学习都离不开模仿和灵活反应,因此,孩子通过长期武术训练后,接受能力和思维反应能力比练武以前有所提高,也是必然的事情!

   三、还有些孩子成绩差是因为速度慢,考试时没有时间检查和验算,这类孩子同样连吃饭、走路、洗脸、洗澡等速度也慢,而武术运动则要求动作迅速敏捷,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正是提高孩子动作速度和反应速度的最佳手段。

   四、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业余武术训练,不仅根本没有占用孩子任何学习时间,还能使孩子动静结合,促进体脑交替使用与锻炼,放松紧张的脑神经,使学习和生活得到调节,提高学习效率。

   现在12年过去了,经过不断的学习研究与实践,我发现当年的回答还不够全面,现再做一些补充说明。

    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学专家爱尔丝博士认为:在人类遗传基因中,都有感觉统合的基本能力,每个宝宝生下来,就拥有此能力,但是这种本能必须在婴幼儿时期和环境的互动中,在大脑中身体不断地顺应反应下才能高度健全地发展。没有感觉统合,大脑和身体都无法发展。人类从婴幼儿时代到老年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几乎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感觉统合的过程。如果大脑对身体感觉器官输入信息的统合能力不足,身体感官与大脑的学习便会协调不佳,造成混乱,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现象,感统失调的孩子一般智力都很正常,只是孩子的大脑和身体各部分的协调出现了障碍,使得许多优秀的方面表现不出来。通常孩子在12岁之前通过训练很容易纠正感统失调的现象,一旦超过12岁就会定型,无法改变。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小时候很聪明,但长大后却很一般了。感统失调的孩子表现在学习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上课时东倒西歪,写字握笔姿势不当,端坐、阅读、写字时姿势不正确

   2.阅读中容易出现跳行、漏行,头部运动时,眼睛在空间视物不稳定

   3.书写速度慢,字迹不规则,书写时往往过分用劲

   4.在学习和其它活动中,顺序性和时间意识差

   5.容易因为非智力因素引起学习不良,完成简单动作常常遭遇失败,自信心不足,遇到困难容易沮丧,依赖性强

   6.学习系鞋带、扣钮扣等精细动作困难,大运动和精细运动技能差,动作笨拙,不喜欢翻跟头,不善于玩积木

   7.不合群、孤僻,在陌生环境容易迷失方向

   造成感统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缺少运动,现在很多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感统问题,可惜很多家长和老师对此一无所知,光依靠补课不仅收效甚微,而且还会造成厌学情绪。其实只要让儿童多进行一些协调性和灵巧性的运动,这些问题都能够解决。而武术就是训练身体协调性和灵巧性的最好运动。从小进行武术训练的孩子感觉统合能力特别强,换一句话说就是驾驭身体的能力也特别强,所以学习能力也会比没有练武前提高很多。

    有关专家研究发现,人的思维能力是与运动协调能力同步发展的,只要身体的运动协调能力提高了思维能力也会跟着提高。我在多年的武术教学中也发现,教9岁以下学生练武术比教他们读书难多了,凡是武术练得好的人读书成绩也都比较好,这当然这是针对小学中低年级学生而说的,对于小学高年级和中学生来说就另有原因了。我08年暑假收了一位名叫张炘炀(与16岁考上博士的神童张炘炀同名同姓)的幼儿大班学生,他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说:“我一点都不喜欢练武术,我喜欢读书和跑步,”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读书和跑步太容易了,不需要动脑子的,只要读去读去,跑去跑去就行了,练武术需要动脑子太难了。”小小年纪能够说出很多大人都不明白的道理,真是实践出真知啊!

    相对于要驾驭自己身体的精巧和复杂的武术运动来说,读书确实是件比较容易和简单轻松的活动。特别是对于8—10岁以下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因为在整个武术(特别是内家拳如太极等)训练过程中,都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当你能够驾驭身体的时候,你也同时驾驭了你的思维和精神,而且您获得了宝贵的自信。一个无法控制自己身体的人,精神一定是孱弱的,即使很有才华,也一定像是林妹妹一样“多愁多病身”,性格古怪而无能!一辈子都在当身体的奴仆。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大致上会明白为什么古人要以武入道了,也明白我为什么要让孩子从小接受武术的熏陶了。

   武术主要可以分为内家和外家二种,从开发潜能提升思维的角度考虑,显然内家拳优于外家拳,因为内家拳主要是练习神经系统的协调反应和思维及心理控制的能力,强调应变的灵巧性和多样性。要求是“身心合一”:要用思维随时关注自己的身体各个部位的运行,找到身体运行中的不协调的地方,并不断调整使之柔顺和连贯。这些对于8岁以下的儿童来说实在是太难了,很多成年人练了十几年太极拳,可以说连门都没有入,更不要说是更高境界的内功心法了。

   所以我虽然是武术教练出身,也深知内家拳优于外家拳,但我教自己孩子和学生都是先从外家的长拳入门。因为年龄小的孩子天生就柔性有余,相对来说刚性就显得不足一些,外家拳的运动轨迹一般都走直线,学习起来相对简单一些。再说长拳是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之一,动作舒展大方,关节活动范围较大,非常适合于少年儿童练习。我家孩子就是学了几年长拳,有了一定的基础后8岁才开始学习正宗陈式太极拳(属于内家)的,我女儿学了一年多以后到9岁时,就用一个月时间教会了一位没有任何武术基础的退休老干部75式太极拳。不仅我自己孩子具有这种能力,早期很多从小在我这里练武的学生也都具备类似的教学能力,这充分说明了武术训练对儿童思维及心智能力的促进作用。

   一般的武术教练上课教的是纯粹的武术,绝不会去教些看起来与武术无关的东西。而我这个喜欢胡思乱想的“另类”却喜欢将文武教学融会贯通。比如:我经常会在学生训练辛苦想偷懒的时候让孩子们盘腿坐下,拿出随身携带的识字卡片让孩子们抢答,也会拿出计算器让孩子们进行口算比赛,既能让学生们放松身心消除疲劳,又能增加学生的识字量和快速计算能力,可谓一举两得。只要是学过教育学心理学的人都知道,5—6岁孩子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只有短短的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如果我们给孩子上了十多分钟语文课后,发现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时可以马上换数学,过一会儿后如果注意力又不集中了是不是可以让孩子们唱一首歌?然后再换英语或者画画呢?如果这样,孩子们连续上课一个多小时都不会觉得累。我们做私学的完全没有必要像普通学校教育那样,语文老师上课只教语文丝毫不管语文以外科目的事,英语老师上课只教英语也丝毫不管英语科目以外的事。总之、孩子需要学习的东西是很多的,只要是孩子必须学的科目无论什么时间学都可以,只要学习的效果好就可以,只要孩子们学的开心就行。根本就没有必要在乎什么时间学什么。

   许多武术教练对偷懒的学生一般都罚俯卧撑或者青蛙跳什么的,而我有时却会规定偷懒的学生必须罚唱歌或者表演节目。这样一来很多人就不敢偷懒了,因为做俯卧撑或青蛙跳什么的对于练武的孩子来说是比较简单的,而唱歌或表演节目就相对会难一些,如果什么人被罚了,无论唱歌或节目表演的好不好,一定会引来大家的掌声或哄堂大笑,让所有的疲劳都烟消云散。

   一般的武术教练点名时都是教练叫某个学生的名字,那个学生就答“到”。而我点名前有时会先让孩子们报数,以便每个人都确定一个号。比如我叫“5”,刚才报数时为“5”的学生就必须答“到”,以此类推。如果什么人注意力不集中,我叫了两次都没有答“到”就必须罚深蹲十个。然后我会再增加难度叫“3加5”,刚才报数为“8”的学生就必须答“到”而不是答“8”,像这样既好玩又能训练孩子注意力的游戏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累述了。

      有人会说武术老师太难找了,练武术也很辛苦,我让子去打羽毛球,乒乓球行不行呢?实话告诉你,不是说羽毛球和乒乓球不好,但对于10岁以下骨骼没有发育好的孩子来说绝对不是首选项目。因为这两个项目都是纯粹单手的运动,由于另一只手没有得到相应的同步运动,久而久之就有可能引起骨骼移位或两边对称的骨头高低不平,这样就有可能会压迫神经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国内一位著名的东方柔性正骨医生也告诉过我,10岁以下孩子一定要选对称性强的运动项目,武术是首选。

所以我建议,如果没有条件选择武术就选择舞蹈也行。切莫选择像铅球、乒乓球、羽毛球、击剑这样左右不对称性的运动项目。我绝对不是说这些体育项目不好,只是说对于年龄小的孩子不大适合,等孩子大一点再去练习也是很不错的。

    以上讲的武术项目是属于大肢体运动,下面再讲讲精细动作的训练。有个成语叫“心灵手巧” 反义词是“笨手笨脚”“呆头呆脑”,这就是说聪明(心灵)的人一般手脚都是巧的,而手脚笨的人一般脑子反应也比较慢,还有个成语叫十指连心,也说明了十个手指头同心的关系,如何进一步让孩子的手指头灵巧起来,达到更好地促进思维发展的目的呢?方法有很多,最好的办法是在婴儿时期每天都替孩子进行十分钟左右的十指按摩,再大一点的时候就经常拿些纸给孩子撕,玩一些拼接玩具和穿珠子之类的游戏等,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机,问题也不是很大,还有许多办法补救,比如弹琴、绘画、折纸、手工等都很好。除此之外我们私学还通过一门叫“超级神算”的课程来训练十个手指头灵巧性。这是我在认真研究了包括珠心算、手脑算等在内的很多速算方法后,取百家之长,经过重新整合创新的一种专门训练孩子手指灵巧性的思维体操,该方法通过孩子双手高频率的活动,促进了大脑血液的循环,刺激了大脑细胞的活跃,开发了孩子智力水平。孩子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口算100以内加减混合运算的速度超过使用计算器,同时还能口算一千以内和一万以内的加减及2位数的乘法等。虽然这种方法不是直接训练数学思维,但当孩子达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其记忆力,专注力,听觉和视觉的分辨能力,计算能力,一心两用和一心多用等能力都会得到质的飞跃。  对我们教学方法感兴趣的家长可加作者个人微信:wjw3693                                               (未完待续)